第98章 风靡 阅读至0%

第98章 风靡

书名:逆流1977 作者:李超强 本章字数:1018字 更新时间:2022-01-13 06:33
    侠客林杂志社。
    在这年头可谓寒酸、放后世很常见的开放性办公厅里,一场会议正在召开,每名职工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。
    此刻在居中的两张办公桌上,堆满了或黄或白的信件,已经有专人清点过,总计八百三十四封!
    是的,就是这么多。
    而且这仅仅是两天的量。
    邮局那边刚还打来电话,问他们到底怎么回事,仍有大量信件从全市各处邮筒投进,寄件地址出奇的一致。
    这么说吧,昨天在某处热门投递点,邮局职工过去取信件时,闸口打开整个人都惊呆了,不明何故信件会突然暴增,寻思这下完犊子了,两条腿非得倒腾断不可。
    但仔细一捋后,又差点没笑歪嘴……最后至少两天的配送任务,半天就搞定,奖金却没少拿,简直不要太爽。
    “同志们,咱们侠客林,活了!”
    周秉文喊出最后这两个字时,眼眶都湿润了。
    往前倒回十年,他们杂志社何等风光,全市的龙头企业,不吹不擂地讲,权威于河东报社,都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。
    总会美其名曰派人过来交流慰问,实则是为了打听情报,弄清他们的定稿方向,见样学样。
    奈何一场人道洪流,将他们杂志社折腾得仅剩一个名头,各种资源损失殆尽,而部里又毫无扶持之意,想要卷土重来,谈何容易?
    幸而苍天有眼,在他们的苦苦坚持之下,终于盼来一位天纵奇才!
    而天才行事,总是无法用正常标准去度量。
    周秉文想到这本书会火,但也没想到火到这种程度,仅仅两万字的一个开篇而已,竟引得全市的书友似乎都癫狂了!
    往前三年,自杂志社重新组建开始,他们每半月发行一刊,数量五千本……这么说吧,从来都没有卖完过。
    往往到了下一刊发行之时,市面上的存量至少还有一半,甚至更多,造成许多他们难以承受、但又不得不承受的巨大损失。
    因为再减发的话,按照部里的标准,他们大概就可以解散了。
    余下的那点钱够干嘛的?
    杂志社整整三年没有发过奖金,拢共八十五名职工,全都咬牙坚持着,凭爱发电。
    而现在呢?
    五千本刊物,仅仅两天时间,全市就已经售罄,一本都没剩下!
    这你敢信?
    而且还不够,远远不够!
    这些信件的内容大抵一致,前半部分高度赞扬,后半部分则是催书、催稿,甚至不乏破口大骂的。
    说他们是不是不想混了,印这么几本书给谁看?
    周秉文完整看完十几封信,连那些问候他祖宗十八代的话也一字不漏,心头只有一句感受——骂得好!
    此刻心情要多畅快有多畅快,整个人仿佛年轻了十岁不止。
    “但是同志们,机会是到了,能不能把握住,就要看我们自己。现在不少市民破口骂娘,说买不到书了,有位匿名书友还说就为抢一本书,跟人打了一架……
    “那你们说,该怎么办?”
    “增刊!”
    “对,再印它5000本!”
    “切,5000本有什么用,我觉得至少要再投放10000本才能满足市场需求!”
    增刊也就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,甚至是加班,但周秉文此言一出,现场斗志昂扬,没有一句反对的声音。
    其实他们,同样憋了一股气,表面上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——文化工作者,但实则人家打听起来,根本不好意思将工作单位讲出来。
    怎么讲?
    他们杂志社的办公场地都是借的。
    “好,那就再印它10000本!”
    周秉文大手一挥,紧紧握拳,一对昏黄的眼眸中,此刻星云璀璨。
    他估量过,再印一万本,市场应该可以消化掉。
    “主编。”
    这时,副主编刘春华开口道:“这些信件我按你的意思差不多看过十分之一,催书的人是不少,但还有一部分主要是在催稿啊,而不管是催书的还是催稿的,几乎全部反映到我们的杂类太多,他们想看的只有《诛仙》,所以你看……”
    这一点周秉文又岂会不知?
    但他有自己的考量,他们一本半月刊,总内容文字大概十万的样子,《诛仙》一本书已经占掉五分之一,够有诚意了!
    还增的话,就是一百五十万字的诛仙,又能连载几回?
    况且他们手头现在只有十万字稿子,不精打细算些,两下就挥霍完了。
    要知道这十万字可是免费的,他当然要追求利益最大化。
    若非作者硬性要求每期必须连载两万字,他只更三千,你信不?
    “老刘,这些我知道,先不予理会。”
    “可……”刘春华挠着脑壳道:“我怕引起众怒啊!”
    他是看过一两百封信的人,全社最多的,也最了解当前是个什么局面,一大批饥渴的书迷嗷嗷待哺。
    有些人甚至明言,如果不增稿的话,就去告他们。
    是的,就是这么狠。
    这年头匿名信那是相当流行的,而且政府也鼓励检举揭发。
    他可不想杂志社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,被按上一个唯利是图、有货不供的罪名。
    毕竟实打实的,他们现在手里有稿子,要没有就不说了。
    “没那么严重。”周秉文微微蹙眉,咬着牙道。
    这个月说什么也得大赚一笔,给职工们安排下奖金,三年来他们跟着自己任劳任怨,理应发些福利。
    “那……好吧。”刘春华点点头。
    他又何尝不想社里多创利,只是有些担忧罢了。
    又是三天后,一万本透着墨香的《侠客林》再版半月刊,投放市场。
    这让很多被朋友安利、却苦于找不到书的市民,总算如愿以偿。
    于是乎,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,一传十,十传百,《诛仙》很快风靡整个河东市。
    就连平时不看书的老百姓,都知道市里最近出了本神书。
    毕竟,这年头的娱乐实在太匮乏了,他们虽然看不进书,但也愿意听听八卦。
    当然,这些事情身在江州的郭永坤,是毫不知情的。
    经过一个礼拜的耐心尝试,他的独家秘方终于诞生。
    以:的比例混合巧克力和牛奶,再增添50毫克白砂糖,制造出的牛奶巧克力块,不仅嘎嘣脆不说,口味极佳。
    他以国人的喜好为前提,尽量在保持巧克力浓厚和醇香的特点的前提下,最大程度地祛除了苦涩……这年头的人不比后世,苦头已经吃得够多了。
    然后再辅以牛奶,使其变得更丝滑柔顺,不吹不擂地讲,一块入口,都舍得不嚼。
    他感觉非常有成就感,这配方放在当下这个年代,拿去卖钱都行!
    “好吃不?”
    “嗯嗯嗯嗯……”
    旁边五人舔着唇角,脑壳如同小鸡啄米般,彻底沦陷的意思,望着饭桌上另九个刚刚冷却完的模具,哈喇子狂流。
    郭永坤刚给他们分食了一块。
    “坤哥,我买一块行不?”
    王子强吞咽着口水,跃跃欲试,去年赚了些钱,家里也用不着他贴补,身上还有余存。
    实在受不了这美味的诱惑,一辈子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。
    倒也不奇怪,想想就知道,80年代初的中国,百废待兴,粮食和食品还在保供求、稳民生的阶段,哪有多少特地调配的美食?
    就好像郭永年所在的河东食品三厂,不就尽生产面包、饼干、酥油饼之类的东西么。
    “你还想吃啊?”郭永坤没好气道。
    “嗯哪!”
    王子强用力点头,他才将将十八,还是个孩子呢,有点嘴馋,不算过份吧?
    “你有钱?”
    “有!”
    “那行啊,一块五一条,拿来吧。”
    郭永坤手一伸,然而王子强却半天没反应,尬笑道:“这么贵的吗?”
    他原以为能值个四五毛撑死了,食品三厂出的巧克力面包……那么大一个,也才五毛钱呢。
    就是搞不到票而已,不然他早买了。
    “贵?”
    郭永坤白眼一翻,他都想买两块的,但想想这个年代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,才顶不情愿剁了五毛。
    这个价格他可不是想当然定的,他现在制造出的巧克力块,一根不带包装净重五十二克,比友谊商店里的好时巧克力还稍重一些。
    对方的售价则是一块二,这还不重点,重点是需要外汇券。
    而外汇券这种稀罕玩意儿,真想用人民币兑换的话,至少是两倍开外的价格。
    所以……他的巧克力哪里贵了?
    给钱就行,又不要票,更不需要外汇券,已经很便宜了好不好!
    再说,好时巧克力能有他这个好吃?
    对方在海外这年头有没有倒腾出来牛奶巧克力,郭永坤不知,但进口到中国的品种,说实话,很单一,就是纯巧克力块,而且适合老外的口感,苦味明显。
    根本没考虑过中国国情,而他的巧克力则是为中国人量身定制。
    孰好孰劣,高下立判。
    也就对方仗着洋品牌,自带光环而已,但这一点,也好解决……
    他有说过他的巧克力是国产的吗?
    “那……我买不起。”王子强一脸悻悻,主要还是舍不得。
    开玩笑,一块五都能买两斤肉了,而桌面上的巧克力还不够一大口的。
    所幸,郭永坤要的也不是他这种主顾。
    那些官二代小姐姐有没有,那些投机倒把的富家千斤有没有,那些庐山上吃饱了没事干、借着《庐山恋》的影响跑过来嘬嘴儿的情侣有没有?
    坑的不是老百姓,打的劫富济贫的心思。
    对的,他很穷。

上一章 下一章

目录